□吴江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8日与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8家机构签订信息采集合作备忘,彼此实现在信息数据方面的互联互通。这意味着“老赖”、环保“黑户”、偷税漏税企业等将进入银行“黑名单”,并难以从银行贷款融资。(《京华时报》12月10日)
现实中,尽管一些环保违规企业早已是臭名昭著的黑户,但奈何环保部门的执法与治理手段相当有限,违规企业即便上了“黑户”榜,也顶多只是脸上无光而已,无关痛痒的罚单,并不牵涉太多切身利益。环保“黑户”制度逐渐陷入“黔驴技穷”式困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设想,环保黑户上了银行“黑名单”,当然意味着治理强度的加大。环保污名将影响到金融信贷的资金血脉,如此攸关企业存亡的大事,也必将倒逼企业审慎掂量其环保违规行为的不菲代价。乍一看来,借了银行征信系统发力的东风,环保“黑户”的治理困局,似乎也有望得到极大的改善。不过,这一征信联动机制,固然令人欣慰,但却仍然不能对它过于乐观。
事实上,既然只是信息采集合作备忘,以及信息数据方面的互联互通,银行征信中心究竟会如何采用这些数据,其实很大程度上仍有不确定性。而相比“老赖”与“偷税纳税”这类与银行业风险直接相关的信用违约行为,环保“黑户”其实并非简单的信用违约,而是将内部成本外部化,假如相关的环保成本内化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其实意味着这类企业仍将维系可观的利润率,对银行的金融信贷业务而言,给这类企业放贷,非但没有信用风险,反而可能因其环保违约行为降低了成本,而提升其金融信用。既然银行并非行业监管机构,而是需要追逐利润的企业,那么,征信联网后,“环保黑户”究竟会否登上“银行黑名单”,恐怕仍需打上个问号。不仅如此,即便成了“银行黑名单”,只要环保“黑户”盈利能力依旧看好,获得银行体系外的投融资支持,也未必困难。
某种程度上,当环保“黑户”要靠银行“黑名单”来震慑时,恰恰暴露出环保治理自身的乏术。而寄望于挂钩金融信贷的征信系统来治理环保“黑户”,也顶多只能算是迂回策略,究竟收效几何,仍需观察。而对于环保黑户,其实更应建立有的放矢的治理机制,即严格的环保执法,高额的环保罚单。当环保“黑户”必须为污染成本付出巨大代价时,难逃法律追责与财务风险的环保“黑户”们,恐怕早就上了银行“黑名单”。
(原标题:治理环保黑户究竟还要多少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