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中国山东东岳集团以来,中国氟化工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东岳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制冷剂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氟材料基地,并拥有全球最大的CDM项目。这也标志着中国氟化工行业的成熟与壮大。
2011年,随着全球绿色环保主义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内汽车行业对环保制冷剂的强制推行,随着国内汽车销量陡增的上升趋势,国内氟化工行业的汽车环保制冷剂(俗称环保雪种或R134a)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到历史的高点(7.2万元/吨),这比往年平均水平几乎翻了2倍。丰厚的利润随即带来行业巨量资金的涌入,一时间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大小氟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能的增加,导致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又急速回落(2013年2.4万/吨)。
在2014年10月22~23日于杭州召开的首届国际氟化工技术研讨会上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在会上指出,尽管氟化工属于新兴产业,比传统产业的困难小一些,但中国石化联合会的调研表明,氟化工行业产能也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像2011年那样让企业很兴奋的“过山车”高点,以后很难出现了。氟化工行业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是技术饥渴。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季刚表示,近两年,由于氟化工产品结构性过剩,低端产品价格下滑,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加上氟化工企业的制造成本急剧上升,氟化工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今年1~10月,业内一些领军企业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巨化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王树华:氟化工产业科技创新要走开放合作的道路。希望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让氟化工产品从贵族材料成为性价比高的工程材料。另外,要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巨化不是单纯从规模上扩大,而是强化其中某些优势部分,比如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电子化学品等。
东岳集团总工程师于修源:当前氟化工企业已经具有较大的存量,如何盘活改造升级现有装置,把存量做优,是个头等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拓展新的应用领域,让现有装置生产能够满足客户要求的高端产品。例如,可以把FEP加工成能输送高频率电的电缆材料,获得新的市场空间;改进并生产海水淡化膜用PVDF,以便客户顺利应用。以前大家注重的是把产品生产出来,下一步就要重视把产品用好。东岳已经把应用研究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成立了氟涂料、氟树脂加工、膜材料加工等方面的应用实验室;技术创新的另一个轮子是新产品开发,这同时也是在寻找增量。东岳在新能源、新材料、新环保领域寻求突破,并与奔驰、福特等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多氟多化工股份公司董事长李世江:氟化工产能过剩是现实,但产业还是要发展,技术创新成为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当前的创新更多的是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跨界创新。
以上可以看出,面对结构产能过剩局面,技术创新、渠道多元或许是目前中国氟化工行业突破困境的最好办法。
据推断,中国汽车销售的高增长,还能保持5-10年,目前国内乘用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最保守估计,5年后也要超过1.6亿,这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近几年来环保冷媒r134a的国内产能过剩,原料成本大幅度下降。因此,那些原来制售假冒伪劣冷媒的不良商家,已经利润很低,再加上国家相关部门打假力度的加强,假货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因此,正规厂家生产的纯正产品的销量在汽车售前及售后渠道的增加是必然趋势。此外,汽车用品市场多集中在13.6kg,300g,250g,200g这四个小包装规格上,相比氟化行业原有几十吨,几吨规格的大宗销售渠道而言,利润要高出20%以上。因此,未来的5年,汽车渠道将是氟化巨头不可小视的市场渠道。笔者调查了解到,东岳集团生产的“宣顶”环保雪种(R134a),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冷”环保雪种,正是各厂家重视汽车渠道的新利润产品及成功的典范。
(原标题:氟化工行业利润微薄 巨头转型窥视汽车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