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成为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一票否决指标,污水处理厂陆续完成建设,绿色生态示范乡、绿色村庄、绿色单位、绿色学校不断涌现……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大力实施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加强,成效也不断显现。
绿色新政彰显生态陕西决心
2006年,省政府印发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制度,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机关目标管理绩效考评,并实行一票否决,从而使环境保护由“意愿”上升为“意志”,节能减排指标也同时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六大施政理念之一。在绿色新政的指引下,我省把污染减排作为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尺,严格落实结构调整、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实施240个工程减排项目、520个结构减排项目、120个管理减排项目,在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自2007年出现拐点之后,连续两年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01个,减排二氧化硫6.49万吨,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61.3%;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31个,减排2.39万吨,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70.5%,到今年底,国家下达我省的火电脱硫机组,可提前一年实现脱硫目标。预计到“十一五”末,两项主要污染物将各超一个百分点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指标。
同时,我省把环境准入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省发改委发布了9大类56项产业准入标准,省环保厅发布了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分类审批规定,积极开展规划环评,优化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了发展质量。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快增长,较好地把住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总闸门”。
“生态渭河”不再是梦
渭河不仅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水源。为保护这条已经不堪重负的河流,我省从2004年开始,实行“关建治”三措并举,重点关闭流域内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减少污染负荷,流域内的造纸企业已由原来的近700家减少到目前的62家;从2007年开始,省政府每年专项投入1.5亿元用于渭河流域内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流域内所有地级市均建成污水处理厂,沿渭各县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开工建设,已经建成22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36万吨,污水处理率由过去的不足10%提高到45%以上。另有33个合计84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年底将建成投运。实施生物辅助治渭项目,在渭河沿岸建设渭河表流湿地试验区,栽植芦苇1600亩,不仅改善了试验区域的生态景观,也降低了污染浓度。通过以上措施,渭河的“黑臭”明显改善,连续两年,渭河干流高锰酸盐指数每年以25%的速度呈下降趋势。曾因造纸废水污染而鱼虾绝迹的渭河支流沣河、涝河水质由2003年的劣V类变为IV类,鱼虾重现。据省环境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10月份,渭河干流75%以上的时段消灭了劣五类水体。
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告诉记者,渭河治理工作在2004年开始实施的时候,面对治渭的重重困难,他曾预言渭河的水质至少要在2012年之后才可以减轻,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提前实现了,如果继续走下去,“生态渭河”的梦想一定会提前实现。
打造秦岭生态名片
被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的秦岭,是关中“一线两带”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保障,不合理的开发使这里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许多原来水量充沛的峪沟河道近几年出现断流干涸现象;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为切实保护好秦岭这一生态名片,我省在2003至2005年连续三年开展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通过对秦岭北麓长期存在的“三乱”、“三不到位”进行重点治理,先后整治各类违法采石选矿企业和房地产开发项目395个,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2000万吨,废渣排放41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约6000吨,使秦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纲要》和《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省人大出台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保护一座山而立法,在全国尚属首家,从而使秦岭的生态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秦岭沿线的各个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宝鸡市建成西北首批国家命名环保模范城市,西安、咸阳、渭南等市正在抓紧实施创建工作,使以大水、大绿正在成为这些城市的主要格局,成为秦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持。
黄土地上绿意正浓
2006年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以来,我省各级各部门以生态创建为载体,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的农村环保目标,积极探索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发展模式,涌现了一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型。在环保部的指导下,我省在39个县区、40个乡镇、387个建制村开展了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生态创建网络。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个,省级生态示范区11个,38个县区开展了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建成环境优美乡镇9个,生态村7个,环境友好型企业5个。从今年开始启动的“十县百乡千村”生态创建计划也正在顺利实施。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等活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我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5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5.08%。
让绿色扎根人们心田
2000年以来,我省通过加强“三北”、“长防”、“天保”、“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防风治沙”、“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荒漠化速度和水土流失。较1999年,全省林地面积净增2336.7万亩,森林面积净增1457.5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71个百分点,达到37.26%。
自2000年开始,我省结合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从绿色学校起步,启动了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活动,一改过去的环境宣传教育从上到下为上下结合,全民参与,目前已经扩展到学校、企业、社区、村庄、宾馆、军营、医院十多个行业,全省建成3000多家绿色文明示范单位,使环境宣传教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03年以后,全省范围内全部开通了12369污染举报投诉电话,标志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开始。近几年,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借助网络、媒体等渠道,进行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使公众更加了解环境保护、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日趋完善。(本报记者汪曼莉通讯员徐刚)
陕西防沙治沙
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