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混合动力汽车唐
一汽欧朗EV
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已成为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如何在中国这块不断增长,但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考验着厂家的趋势判断和战略眼光。近日,借助北京车展的较高关注度,众车企纷纷发布全新战略规划。优化品牌架构和产品序列,抢占新能源市场,推进产能扩张已成为目前车企战略中的显著趋势。
加码新能源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政策,直接刺激了国内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研发及生产投入。曾有业内人士调侃,为了提升品牌形象、贴合政府调控的新能源车项目,几乎成了每一个车企“不管是否赚钱但一定重视”的事情。尽管是句玩笑,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新能源车的环境喜人,以及中外车企对新能源车的热情之高涨。
部分车企将重心瞄准量产,希望加快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同时,各家车企在新能源车方面均侧重不同的研发重点。
比亚迪 强化优势
相较于上述车企,以生产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对电动车技术研发较早。2008年比亚迪F3DM即已成为世界首款商业化的双模电动车,并开始投放集团客户;2010年3月,比亚迪F3DM低碳版上市,并宣布开始面向个人消费者销售,国内新能源私人消费领域破土。
近日,比亚迪发布了542战略和首款542车型“唐”。542战略中的5代表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4代表全面极速电四驱,2代表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按照比亚迪的计划,今后比亚迪旗下所有新能源车都将达到542标准。在此战略指导下,比亚迪在新能源车方面的优势也将进一步得以强化。
广汽集团与比亚迪将建设“广汽比亚迪新能源客车总部、出口基地和研发中心”项目,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技术,开发及生产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传统商务中巴及关键零部件产品。
一汽 推进产业化
4月20日,一汽首批4款量产新能源汽车上市,进入市场销售。同时,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发布了“中国一汽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即到2020年完成关键总成资源布局,做熟插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动力平台,掌控核心总成资源;实现6个新能源整车平台、16款车型全系列产业化准备,具备批量投放市场能力;市场份额15%以上,在自主新能源汽车中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据了解,一汽新能源车项目的研发重点是插电式混合动力。
其实,早在2009年一汽集团即发布了一份新能源车发展规划。按照这份发展规划显示,2009年至2011年,一汽计划生产混合动力客车分别是100辆、200辆、450辆;混合动力轿车分别是20辆、100辆、200辆。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一汽累计销售了520辆混合动力客车。
2011年上海车展上,一汽又发布了“蓝途战略”,宣布将开发13款新能源乘用车和3款新能源商用车。
北汽 “234”确保竞争力
3月21日,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大兴挂牌成立。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介绍,2014年的销售目标2万辆,其中北京地区销售1.2万辆。北汽将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超15万辆。北汽新能源的技术路线主要以纯电动车为主。为此,北汽集团提出了“234”战略,即纯电动汽车行驶里程2014年200公里、2015年300公里、2016年400公里,以确保北汽集团纯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2010年,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曾表示,到2013年北汽集团将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达到年产2万到3万辆的水平,到2015年争取突破10万辆。
外商 合资抢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企业展示的必备品时,部分国外电池厂商开始采取合作的方式进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4月20日,北汽和西门子发布联合声明,双方将建立合资企业“北京西门子汽车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为新能源车打造驱动系统,以推广电动车。预计到2015年,位于北京的新工厂将实现量产,实现完全产能后每年可制造逆变器10万台。届时,北汽将成为合资公司的首个客户,将电驱动系统应用于其电动汽车平台中。
3月28日,大众汽车和一汽、上汽签署协议,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大众与上汽将在燃料电池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方面合作,进一步开发更多环境友好型车型;大众将和一汽联合开发、生产一款具备突出环保性能的新车。
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张洁 李沐航
专题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原标题:优化产品 加码新能源 增资国产成车企战略新趋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