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勇气和创新铸就的能源大动脉

    勇气和创新铸就的能源大动脉

    来源: 中国青年报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4-03-16 访问:

      这是一条穿越国境线的跨国油气管道,连接着印度洋和中国内陆。它是继东北、西北和海上石油通道之后,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战略通道。

      这是世界管道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曾预言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条全长7676公里的超级工程,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跋涉于大江大河之间,挑战着人类工程的种种极限。

      这是一个“四国六方”的国际化商业项目,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坚实一步。这也是一群石油人的责任和坚守,他们用智慧、奉献与拼博,让这条能源大动脉熠熠生辉。

      这,就是备受瞩目的中缅油气管道。

      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年报记者远赴缅甸,途经缅甸两省一邦;又辗转国内滇黔桂三地,沿着中缅管道行进的路线,进行历时20天的纪行式采访,行程数万公里,近距离观察和“触摸”这条管道。

      1958年,新中国油气管道工业开始起步,至2006年年底建成油气管道4.8万公里。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能源的迫切需求,2007年,我国掀起第四次管道建设高潮。7年来,中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纵横交错的能源动脉深植于祖国大地,油气管道建设总里程超过新中国前48年的总和,西气东输二线、中亚、中俄和中缅等50多条管道相继建成投产。

      回望走过的路,我们看到,中缅油气管道途经之处留下的不仅是一条有形的管道,更多是烙印在这条管道之上无形的精神财富,以及它给世界能源建设留下的丰富实践经验与启迪。

      以创新突破超级工程极限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难度堪称世界之最。”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廖永远说。他多次去管道现场调研,登上过缅甸的马德岛,也曾攀上横跨在澜沧江上的悬索大桥。作为一个老石油人,廖永远的足迹遍布很多重要管线,有新疆果子沟十八道弯和赛里木湖,也有人迹罕至的高海拔、高寒地区。

      站在中缅管线施工现场,他不由感叹:“和中缅管道现场对比,那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全长7676公里的中缅油气管道,所经地区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接合处,81%为山区丘陵。管道沿线断裂带密布,地震活动频繁,且多为喀斯特地貌。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工期之紧,也是我国管道建设中前所未有的。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廖永远在一次中缅油气管道推进会上曾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建好这条战略通道,我们没有理由不如期建成这条战略通道,我们没有理由不精心呵护和运行好这条战略通道。”

      让梦想照进现实,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勇气、智慧、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大干不是蛮干,廖永远一再强调,“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提醒石油人,“如果我们总是千孔一面,我们总是十年一贯之或几十年一贯之,就很难实现创新的管理”。

      效率化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中缅管道项目采取分段“EPC”模式,中石油进行公开招标。国内外多个实力雄厚的中标EPC总承包商,包括中铁和中国公路工程建设方面带来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先进管理和施工经验,同时他们也从中石油学到了国际一流的HSE管理经验。

      大干也要敢干,技术创新赋予这个“超级工程”不可或缺的生机。作为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史上隧道最多的一项工程,中缅油气管道创下多项纪录:大口径三管同隧和隧跨相连,填补我国工程建设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岩鹰山隧道采用多级斜下坡,创国内外油气管道隧道内最大落差纪录。

      这都如廖永远所言,“把(管道)建设的精品工程搬到教科书上,在管道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合作共赢让“走出去”的步伐更稳健

      从秘鲁西北部一个老油田的区块起步,到获得非洲、亚洲及北美的一批批规模项目;从懵懂蹒跚的海外市场初探者,到备受世界瞩目的能源建设者,中石油“走出去”的30年,步伐日益坚实和稳健。

      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经历了“四国六方”的磨合推进——中国、缅甸、印度和韩国4国,6个中外企业,这种组合让这个商业项目颇具“国际范儿”。

      来自韩国的董事对中石油的评价很中肯,“我们与很多国际顶尖公司合作过,比如壳牌、英国石油等等,基本上,与中石油的合作与他们没有什么不同”。

      “没有什么不同”,恰恰可以说明,就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而言,中石油是一个日益融入国际商业环境、按照规则行事的商业伙伴。

      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漫步”,为了争取各自的利益,一场场针锋相对的谈判必不可少。除了学会“吵架”,同合作伙伴相处,遵循契约精神则是多赢之道。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为了遵守协议规定,按时给缅甸民众送去征地补偿款,东南亚管道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租了一架缅甸航空的螺旋桨小飞机,冒着瓢泼大雨起飞降落。

      近年来,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通过中石油及其控股的油气合资公司,向缅甸累计投入近2000万美元援助资金。这一笔笔援助金,从抽象的数字,变成学校、幼儿园、医院、水库以及输电线路等,成为不少缅甸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社会公益援助来展现善意和友好,惠及尽可能多的当地居民,这个来自中国的大企业向世界展示的形象还包括——一个合格的世界企业公民。

      以责任与担当赋予管道情感温度

      管道不是冰冷的钢筋铁骨,它是有“温度”的,沿着中缅油气管道流淌着的不仅是天然气和石油,还有一种精神——石油人的奉献和担当。

      “石油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称呼,这是一个个鲜活的以石油为业的人。“他”,是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国境线的那一边奋斗的创业者;是捍卫国家利益,在谈判桌上运筹帷幄的“谈判专家”;是攻坚克难,挑战种种技术难题的工程师;或者,是日复一日与管道相伴,俯身在沟壑里的一个普通工人……

      在缅甸马德岛石油员工平日里休息的板房里,记者切身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苦和不易。板房隔音效果差,潮湿,经常停电,听说还有蛇,但这对他们而言,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岛主”唱焕来、才建博士等人在岛上坚守,把一个荒瘠的小岛建设得“有模有样”。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石油人,有的长达半年不回家,几乎以业为家,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

      尽管如此,我们在岛上几乎见不到石油人的“苦脸”,在一些年轻的面庞上,洋溢着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气神儿。

      石油人的心是柔软的,但他们的精神和勇气,却坚毅果敢。“铁人精神”在一代代石油人身上,传递、演绎着。

      廖永远深知,中石油蕴藏着一笔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也是推进这项工程的“秘密武器”,那就是“要大力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石油工业的优良传统作风,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如期建成中缅油气管道,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如今,这份答卷已经交出来了。截至目前,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一场西南能源格局调整势在必行,我国天然气管网又有了一个连接西南地区的新通道。

      截至目前,我国油气管网格局初步形成,总里程达到10.6万公里,超出高速公路1万公里,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使近10亿人口享受着油气管道大发展带来的红利。

      石油人跋涉的脚步不会停下,还在向前、向前。

      (原标题:勇气和创新铸就的能源大动脉)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能源

    上一篇:我省再掀环保风暴,让偷排无处藏身
    下一篇:光热能,能源配角能否成主角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