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热点快评
今年全国两会,环保部颇显尴尬。有全国人大代表透露,他将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环保部每年在两会上作工作报告、接受代表投票评价……此外,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也坦言,现在在外面他都不敢说自己是环保部的,一次打车上班,司机看他“像是个当官的”,硬生生数落了他一路,“你看看你们把这个天搞成什么样!”(3月5日《中国青年报》)
环境恶化,自然不是环保部一家之责。但既然作为主管单位,于两会期间承受各界质疑,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论是普通民众,抑或代表委员,对环保部都可谓抱怨多多。这边厢人大代表主张“投票问责”,那边厢有的哥一路奚落……一朝身入环保部,就得忍受悲与苦——部门中人的自我发声,以及舆论场内的信息传递,都在无形间塑造着环保部门委屈、弱势的群体肖像。说到底,饱受污染之苦的人们,实在需要“环保部”这样的吐槽对象。
倘若那位代表的提案最终实现,“环保部每年在两会上作工作报告、接受投票评价。若得不到足够代表赞成,该任部长应引咎辞职”,那么想必今后少有“部长”能不引咎辞职吧?再者说,以直接投票来决定行政官员去留,本就显得有些粗线条。须知,一套完整的体制架构内,测度某位官员的得失,早有一套成熟的标准与流程。凡此,根本不是“得票少则退”那么简单……全社会固然希望环保部能履职得力,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为之设立一种特殊的任免方式。
事实上,呼吁“投票评价,决定环保部部长去留”的声音,更多还是传递了民众渴望“能对其履职表现发表看法,并确保自己的意见能转换成实际后果”的诉求。而长期以来的现实是,环保部门内部的人事任免、业绩评价等事宜,一直与民众的切实观感脱钩,甚至与某地的环境质量优劣无关。最极端的情况下,纵使某地空气变得浑浊、水质一再恶化,任上环保长官仍可以高升别处。而这,恰是公众所最为诧异和不解之处。
在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运转,缺乏对民生关切的呼应,却与当地的产业利益、经济需要高度配合。在此局面内,治理环境、维护青山绿水,往往要让位于某些更为功利的需要。所以很多时候,环保部门看似懈怠的履职作为,其实是不得已而为……明乎此,我们就应当明确,将环境“沦陷”之责,一味推给环保系统,实在是有失公允。
环保部以及所辖机构,绝不应是被推到前台,承受压力、接纳宣泄的“道具”。在今后的日子里,它理应成为更积极的存在。一方面,能奉行固定、无弹性的尺度,推动日常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则该坚定自身的职能价值,继而由此出发,让“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信仰……一度有人将环保部称作“尴尬部”,只是这份尴尬,显然不应一家独担。
然玉
(原标题:环保部的尴尬不应一家独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