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格尔木市中心驱车一路向东,先是没了花,再是没了树,接着没了灌木,没了草。当一簇簇叫骆驼刺的沙漠植物被抛在车后,一大片蔚为壮观的蓝色太阳能板方阵闯进你的视野时,大漠里的华能格尔木光伏电站就到了。
这里只有烈日、黄沙、风和太阳能板。一旦刮起沙尘暴来,昏天黑地。很难想象这2.64平方公里、分布有45万块光伏板的光伏电站是由20名青年职工在这里运营管理的。他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推动中国绿色能源的发展,演绎了一曲最美一线青工之歌。
“我们把青春的种子撒在荒漠中”
2010年6月,华能的金字招牌将没见过光伏电站长啥样的几名大学毕业生吸引到了格尔木的大漠深处。
初到格尔木,高寒、缺氧、干燥、风沙这高原四大杀手随之袭来。这些年轻人会因高原缺氧难以入眠,有时睡到半夜嗓子直冒烟。2010年9月6日,格尔木光伏电站一期20MW项目首批5MW工程开工建设。在电站建设初期,大家挤在12人一间的小板房里,对抗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大漠天气,天没亮就上工地。有时正吃着饭,一有事儿立刻放下饭碗赶过去,几天下来,桌上堆了很多没啃完的馒头。
“冬天刮风,零下20多摄氏度,几万块电池板,一块块仔细巡查完后,回来感觉耳朵特别疼痛,第二天就脱掉了一层皮。”25岁的邓安洲是电站的电气专工,他从电站的基建开始到投入运行,见证了格尔木电站的成长岁月,“我们把青春的种子都撒在荒漠中。”
对郝卓龙来说,在这里最难熬的时光是下班后和过年:“下班后没什么地方可去,高原上缺氧,也不适合做剧烈运动,只能窝在屋里。过年时,格尔木就成了空城,大年三十夜里,望着外面满天的星星,给家里打个电话,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
“这样的蓝天白云、雪山沙漠,值得你拥有”
在华能格尔木光伏电站20名职工中,有7位女生。巩潇雯、 任文静、邢娅娅都是2013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她们的到来,给大漠中的电站带来了一片风景和生机:“听见你们在车上说话,我开车的心情可好了。”电站的司机说。
刚到时,三个女生都流鼻血,声音嘶哑了好长一段时间。21岁的巩潇雯是90后,性格像男孩儿一样。第一天上班,巩潇雯一到办公室,就见三条狗就站在门口像是在列队迎接。她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微信上,一下引来她的许多同学点“赞”和好奇。可是没人知道,远在格尔木的巩潇雯很想念外婆,有时会一个人流泪。
1993年出生的任文静是全电站最小的职工。要强的任文静一个人从内蒙古赤峰坐火车花了3天时间到西宁面试,光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宁,她就坐了30多个小时。刚来不到半年的邢娅娅在微信上的签名是:“这样的蓝天、白云,这样的雪山、沙漠。你值得拥有!”
“吃过这种苦,就没有吃不下的苦”
在中国五大发电集团光伏产业聚首的格尔木大漠里,华能格尔木光伏电站是唯一一家进行了场地平整的光伏企业,是格尔木市地方官员眼中当之无愧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
36岁的华能格尔木光伏电站经理伏林4年前从甘肃平凉电厂调到青海搞光伏产业。他向别人自我介绍时总会说:“我姓伏,光伏的伏。”伏林说:“格尔木光伏电站是全青海省第一家投产的光伏发电企业,我们要做成示范工程、样板工程,要做就做到最好。”
2011年5月21日。电站外面下着雪,伏林把所有的施工队员叫到一起说:“电站今天如果能并上网,我单独请你们吃饭。”当电表的第一度电转开了时,外面响起了鞭炮声。“那种感觉真的不一样,没法形容。想哭,哭不出来;想笑,还不能大声笑。”伏林说。
和在格尔木的其他光伏企业相比,华能格尔木光伏电站最终实现了造价最低、开工最晚、发电最早、质量最好、场地唯一做地平。格尔木市当地官员经常带客人来参观华能的这一精品工程。
华能集团青海分公司总经理徐夕芳说,相比城市的繁华,格尔木光伏电站的工作生活枯燥得难以复加。年轻人在这里工作,能否开展体育锻炼都是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不锻炼则难以排汗、容易引发尿酸偏高等疾病,若要锻炼又会因缺氧导致心脏难以承受。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有的员工患上了结石、高尿酸甚至痛风等疾病,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
如今,面对建成发电的光伏“方阵”和电站办公区域种植的花草树木,伏林读出了更多的大漠生机:“我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一样,只是太对不起我的妻子和孩子了。但只要这种苦吃过了,今后就没有吃不下的苦。”
(原标题:青春筑起荒漠里的能源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