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好的环境,一份好的心情,一个好的身体”,这三句话概括了环境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说得多么实在!
这三句话,如今写在江苏省宜兴市万石镇漕东村的一面墙上,墙的对面是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村级污水处理站在全国可不多见,是谁出钱建设的?村党支部书记杨亚忠说,2009年村里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以奖促治”专项资金60万元,全用在这座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上了。
垃圾乱堆,污水乱流,畜禽乱跑,蚊蝇乱飞……种种“脏乱差”,曾经是农村常见的现象。2008年,国家为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出台“以奖促治”政策。政策实施3年,钱是否花到实处,群众是否得到实惠?10月中旬,记者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几个省、区作了一番调查。
① 专项资金到地方,地方投入有多少?
长期以来,农村环境整治难,没钱办事是第一难。出台“以奖促治”政策,就是要以中央投入带动地方和社会各界投入,以建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有重点、分批次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拿什么“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就是奖励资金。3年来,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是5亿元,2009年是10亿元,2010年是25亿元。2011年到2012年,还计划安排95亿元。
按照政策要求,中央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这六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现阶段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各地申报项目不能超出这一范围,资金使用也不能偏离申报方向。
怎么来“促”?就是激励地方投入资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2008年至2009年,江苏共争取中央资金5049万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投入近8亿元;湖南争取中央资金8294万元,带动地方投入3.3亿多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获得中央资金5144万元,同时以设立自治区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方式,安排预算资金1500万元。
3年来,国家在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下拨了“以奖促治”专项资金,各地财政和社会投入也都相当可观,全国有6600个村庄获得这一专项资金,2400多万农民受益。
中央资金就像杠杆一样,把农村环保的积极性撬高了。在采访中,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许多基层干部建议,中央财政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更多的村搞环境整治。
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目前全国有近60万个建制村,不用说全部搞“以奖促治”,即使只支持10%,也得有6万个村,任务艰巨。所以,“以奖促治”只能先保重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所谓重点,就是优先治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以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
同时,“以奖促治”的中央专项资金,只是一种专项补助资金,起引导作用。这项政策名叫“以奖促治”,关键在于一个“促”字。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既是为了保护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是为了让城里人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和蔬菜,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拿出“真金白银”,让“以奖促治”政策收到更大实效。
② 资金怎么用,才能顺民心、收实效?
“以奖促治”实施以来,许多村庄得到了中央专项资金,加上地方配套和社会投入,能够办一些事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了钱并不等于能够顺利地办成事。
云南省洱源县茈碧湖镇下龙门村,2008年获得中央专项资金61万元,县里配套了建设资金4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近30万元。这笔钱要办哪些事?干部们说首先得搞污水、垃圾处理,群众却对这些项目不热心,更倾向于道路硬化、墙体粉刷。
“专项资金支持方向与群众意愿有偏差,项目没法干啊!”镇党委书记赵栋葵解释,比如污水处理,要从农户庭院中引出排污管,接入村里的排污主管。如果群众不配合,管线就接不成。
还是镇、村干部们有经验,他们反复给村民讲道理,同时请村民参与确定建设项目等事项,最后统筹兼顾,既治理污水、垃圾等突出污染问题,也修路、刷墙,改变村容村貌。打算做哪些项目,每个项目花多少钱等群众关心的内容,都经过公示。群众认识到政府是在办好事,办实事,人人都能受益,于是积极投工投劳,所有项目如期完成。
下龙门村曾经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孤例。在江苏省宜兴市,一位环保局的干部也谈到,中央专项资金到了村一级,重点解决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突出问题,要想让重点工程得到群众的支持,必须考虑群众对道路硬化、卫生保洁、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等方面的需求。这也就是通过“以奖促治”政策,促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农村群众开始时对“以奖促治”政策持观望态度。一是担心中央的钱不能足额到位,二是担心这笔资金不能用到实处。因为国家有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这两个担心很快就被事实打消了。
群众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怕项目工程影响自己的生活。比如,听说要搞村级污水集中处理,村民首先要问污水处理会不会有臭味,噪声大不大。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给村民解释清楚,工程也不可能顺利推进。
“老百姓注重的是眼前利益。环境整治刚开始推行,有的村、有的人不积极,看到别的村、别的人做了,政府还有补贴,做得好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就变得积极了。所以,我的感受是,既要多向农民宣传环境整治的美好前景,更要用生动的事实说话,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曾当过多年环保局长的洱源县副县长马利生说。
③ 一个村只“奖”一次,巩固成果靠什么?
“以奖促治”的中央专项资金,用于治污项目建设。对于一个村来说,这笔钱只能争取一次,项目建成后,日常运行和维护的费用怎么解决?
“中央专项资金用到全国,数量有限,许多村庄都在申请,一个村只给一次,运行和维护费用要由地方解决。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国家鼓励各地探索巩固整治成果的长效机制。”环保部生态司农村处负责人陈和东说。
“农村环保的长效机制,包括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环保局局长张方山介绍,武进区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装置150套,通过公开招标,由第三方统一接手管护,经费由区财政全额承担,保证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在垃圾处理方面,他们有区督、镇管、村实施的三级联运机制,有区奖、镇补、村承担的三级经费保障机制,有区考核、镇督查、村经办的人员队伍机制。
经济发达的江苏“有办法”,其他地方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有70个乡镇在农村设立了环保站,有编制,有人员。对每个环保站,政府还一次性补助5万元。目前,昌吉州环保局正与州财政局协商,将饮用水源管网维护、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等方面的费用列入县级政府开支。
“这部分开支如果让村级自己解决,有实力的村可以做好,没有实力的村就难说了。列入县财政开支,保障程度好。”昌吉州环保局副局长李军说。
选择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的环保设施,也是保证长效的一种办法。湖南省长沙县针对农户生活污水分散的特点,推广“四池净化”。它实际上是一块小型人工湿地,家家户户都能建,造价低、无动力,3年换一次渗滤物就行,处理后的污水还能肥田,深受农民欢迎。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长沙县也有“高招”。以乡镇成立的环保合作社为纽带,建立户分类、村回购、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运行机制,政府派专人管理,每个村每年补助1.5万元作为合作社的运行经费。
在长沙县环保局局长张铁云看来,这还不够。他说:“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说是要引导农民提高环保意识,改变一些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路采访下来,记者与基层干部多次交流,大家深有感触。在广大农村,确实还有许多农民认为河流就是用来排污的,房前屋后就是用来扔垃圾的,院里院外有畜禽粪便是很正常的。这种情况下,一味指责不解决问题,强行灌输环保理念农民很反感,命令式的环境治理难以持久。怎么办?只能引导。“以奖促治”就是一种有效引导。 本报记者 武卫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