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划龙舟,乞巧节摆七娘,中秋节亲手做月饼……有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近几年通过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得不少传统手工艺作品得以再现。与此同时,城市人又通过创新过节形式,使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
电子月饼环保有新意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取家人团圆、和睦相处之意,对于注重和谐、团圆的广州人来讲尤其重要。
与中秋时纷纷互送月饼等方式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向倡导环保、节约的广州人也有了不少过节新方式。
月饼较甜且腻,送过多月饼很可能造成浪费。近几年广州的年轻人开始流行送“e月饼”:“和面、包馅、烘烤”,只要用鼠标点击几下,一个新鲜精美的电子月饼就会做出来,下载之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亲朋好友,附上祝福话语,既环保又能表心意。
民俗工艺吸引年轻人
近年来,随着传统节日的复兴,广州不少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品再现民间,并得到许多年轻一代的“青睐”。
上个月刚刚结束的乞巧节,一度在年轻人中变得陌生,很多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广州人也都不太熟悉。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广州东部的黄埔、珠村一带复兴之后,米花、珠花、乞巧公仔等传统手工艺也再次出现,并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
这些传统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得以传承。比如珠村小学的学生每年都参加乞巧作品展,今年还在学校操场开展了“巧手剪纸迎亚运”活动,将长达45米的长绢立于操场上,把亚运会徽等精美图案贴于长绢之上,寄托全校全体师生喜迎亚运的情怀。 (记者罗桦琳)